![]() |
|||
![]() |
|||
![]() |
![]() |
||
![]() |
|||
![]() |
![]() |
||
四川音乐学院从建院之初就已开设了《副科曲式》课程,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,与同时期中国整体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一样,基本沿用前苏联教学体系模式开展教学工作。20世纪80年代—2000年前后,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,在以徐杰、何福琼、高为杰、罗德素等资深教授、专家的带领下,我院的《副科曲式》课程教学,发生了较大的变化。方面对过去的教案、教材不断进行充实与完善,同时也对具体的教学方法继续进行探索和改革。在此期间,出版发行有石晓涛教授、胡晓教授等人合作编写的《音乐作品曲式分析》(合作)(专著2005年由西南师范人学出版社出版发行)等专著、教材1本(套),石晓涛教授独立自编院内使用教材《曲式与作品分析谱例》1本(套),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《对副科曲式课教学的再思考》(石晓涛);《论复乐段的基本结构及其它类型》(石晓涛);“音级集合结构思想的成功体现一钢琴曲《秋野》创作分析”(胡晓);《〈裂谷风〉中的民族序列主义—对杨新民的交响音画〈裂谷风〉分析》 等学术论文100余篇,多次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受到国内外专家、同行的高度评价。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里,在进一步增强墓础性理论原则学习的同时,通过对所讲授内容的刁;断扩充,对教学思路的进一步完善,加强教学实践等多种方式,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,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,既能牢固掌握必要的理论原理,又能合理目.有效地运用于白身的专业学习和各种艺术实践之中,从而使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。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,四川音乐学院的《副科曲式》课程教学就已经在余省范围处于领军位置,同时与国内其他音乐艺术院校相比,也以其不同的特色处于较高的学术水平。 进入新世纪以来,随着音乐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,为了能够培养和造就更多、更好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习,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,加大了学科建设改革的力度,将诸多科研成果,转化成具体的教学内容,如: 通过以上手段,四川音乐学院《副科曲式》课程整体教学步入一种更为科学性的良性状态之中,通过与国内外专家、学者的多种交流与合作,使课程建设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,在继续注重基础教学的同时,对一些前沿性、深层次的理沦技术研究性工作,也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。目前,《副科曲式》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,和声学科则成为体系完善、层次分明、优势突出,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学科。 |
|||
![]() |